广东国科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恭候光临!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科技信用网!【会员注册】【登录
中国科技信用企业、行业十大科技品牌、科技500强大型投票评选公益活动”进行中..........

邱冠周院士

2016年11月20日11:07 阅读: 1680 次

标签: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调查组委会, www.china12345k.com

 实现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

邱冠周院士在实验室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他曾创下了不少全国甚至世界第一。他在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蜚声海内外,特别在低品位硫化矿生物冶金方面的研究成就,更是当之无愧的学界头牌。然而,他的成就远比他的名声要丰富,他的生活远比他的研究要温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迈克尔·J·本特鲍弗教授评价他是“做低品位资源,过高品质生活”。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

“做低品位资源,过高品质生活”。邱院士工作、科研之余在松韵咖啡厅泡上一杯清茶、磨煮咖啡喝便也成了他的享受。

大宝山中结下的缘分

邱冠周是广东大埔人,与新中国同龄。年少时,聪颖好学、学业成绩优秀的他在文史方面似乎更有天赋与兴趣。高二时,他尝试参加了高考,报考了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对于这段经历,邱冠周至今唏嘘不已。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人生轨迹会是另一番样子。

高三这一年,“文化大革命”来了。高中毕业后,邱冠周当过农民、中学教师,其间还下功夫学过一年的中医。1970年,21岁的邱冠周到广东大宝山铜冶矿厂做了一名工人,因为“当矿工每个月有54斤米”。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里,能够吃饱饭的诱惑实在太大。然而,就是在这里,邱冠周与矿物工作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又能下苦功夫的邱冠周工作起来十分卖命,“我很珍惜那个工作的机会,25磅的铁锤,我一次能打100多下。”邱冠周的用心和勤奋受到了厂里的重视,1972年,他被选送到广东工学院选矿专业学习。学成后他又回到了工厂 。工厂的历练使他收获颇丰,实践经验成为他的优势。回忆起这段经历,邱冠周欣慰地表示:“这对我后来搞科研发明,尤其是搞技术转化,实现工程化,很有帮助,因为书上说可以做什么,但并没有说怎么做。”

1978年,邱冠周进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之一)学习,师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专家胡为柏、两院院士王淀佐。在中南矿冶学院,他接触到了系统、先进的矿物加工理论,极大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他的博士论文《微细粒矿物浮选理论及工艺研究—粗粒对细粒浮选的载体、中介、助凝效应》“完成了细粒矿物回收的理论研究,并实施到了工业生产。”邱冠周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7年,邱冠周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当时回广州工作的机会很多,待遇也要好得多,但是,邱冠周觉得“回去是搞经济不是搞矿了”,于是,他留了下来。那时的邱冠周信心满怀:“要为下个世纪矿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新的理论准备。”

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

邱冠周研究的矿物加工工程,最初叫洗矿、选矿,现在叫矿物加工,简单说来,便是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等方法,将有用矿物和脉石(无用)矿物进行分离,为进行下一步冶炼工作做准备。

最开始叫“洗矿”,因为当时技术水平低,只能找到很明显的矿产,只要把碎散矿石洗下表面细泥实现分离就可以了;“选矿”,就要根据矿物性质,将矿物进行分离、分选;到了“矿物加工”,技术含量就高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很多矿石品位低,难以利用。在低品位的贫矿中,矿物加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有有色金属资源的70%都是低品位、原生、多金属复杂矿,邱冠周所做的事,便是从这些低品位的资源中,最大程度地“淘”出宝来。“解放前,中国有色金属年产只有1万多吨,现在是2000多万吨,产量世界第一,这个领域的研究不变成一个学问怎么行?”这也是邱冠周执着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如何解决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如何解决矿物的深加工问题,成为邱冠周30多年来科研生涯追求的目标。

1990年,邱冠周开始了改造直接还原铁传统生产工艺的探索。他下矿山、进工厂,吃了不少苦头。

经过12年艰苦努力,核心技术之一的“复合粘结剂”终于研制成功。紧接着,邱冠周又建立了热球入窑、优化风煤比、提高窑内压力等热工体系,大幅降低了还原粉化率,有效解决了回转窑容易结圈的难题。为使研究成果尽快用于工业生产,邱冠周在成功完成工业试验后,在1998年初将“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但由于设计改动了两套工艺,生产不顺利,引来诸多非议。邱冠周顶着巨大压力,经过5年试验,终于在北京密云矿山公司取得成功。生产实践表明,新工艺生产线运转良好。与传统工艺相比,该生产线投资减少30%,产量提高60%,节煤30%,节电约20%,降低成本21%,废气排放减少40%。设计能力为年产6.2万吨的回转窑,实际年产量已达9万吨以上。

2005年,由邱冠周主持发明的“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新工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和团队的研究也把我国的矿物加工理论与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领先行列。

但邱冠周说:“以前的成果,我都不满意,那些只是开场锣鼓。现在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了,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效能,就要找到资源高效利用新途径。”于是,他又将眼光瞄准了微生物技术。“目前我们的选矿以化学为基础,不外乎两个过程,一个氧化过程、一个还原过程。传统冶金方法,是激烈的氧化、激烈的还原,高碳、污染。但是现在不是追求环保吗?所以我们就提倡温和的氧化、温和的还原。利用微生物来帮助氧化和还原,这样不但不产生碳,反而消耗碳。”

邱冠周领衔国家“973”重点项目“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带领研究团队从国内42个矿山分离获得1000多株浸矿微生物,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浸矿微生物资源库,为生物冶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奠定菌种基础,创立了低品位硫化矿生物浸出新方法,这一新的方法应用于低品位硫化铜矿的处理,将浸出率从28%提高到75%。他的这项技术,应用到全国多家矿业企业,获得了少则几亿元多则十几亿元的效益。

30多年来,邱冠周就这样执着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

正因为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2011年,邱冠周摘下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邱冠周的心里,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他说:“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品位不高、成分复杂,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工艺、新办法,才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现在,邱院士和他的团队正围绕国家“973”项目,开展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理论攻关。这个课题将解决不同类型、更低品位矿选矿难题。邱冠周希望,能够用生物技术的钥匙,去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

积淀智慧的慢生活

有记者曾这样评价邱冠周:“为年轻人思考出路,致力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主义者”,“喜欢喝咖啡同时又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能作古文的浪漫主义者”,“总是思绪飞扬、出口成章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徜徉在理工海洋里的诗人,在文理间自由出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却又悠然自在。”

在中南大学,生物楼的咖啡厅和邱冠周一样出名。他的导师王淀佐院士给这个很西派的地方起了个颇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松韵厅”。

松韵厅的诞生则与邱冠周早年在牛津大学的游历有关。牛津大学校园里有个咖啡吧,据说咖啡吧里喝出了三个诺贝尔奖。这让邱冠周惊讶不已,也让他有了许多感悟。“牛津大学咖啡吧喝出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因为那里的科学家们喜欢交流,有什么课题、研究,大家在一起探讨。科学技术是需要交流与碰撞的,一个人的埋头苦想能有什么大成绩?可惜,我们的科学技术交流简直是一片荒漠!”

2003年,邱冠周的团队研究出了一种新的选矿技术,获得转让费1000多万元,按照政策规定,这笔钱的70%,完税后可以分发给有功人员。但是,这笔钱最后全部用在建设生物冶金大楼和实验室上,也包括松韵咖啡厅。“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好的idea(点子)是流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邱冠周的话里更多的是期望。

咖啡吧大厅里摆着钢琴,研究生们除了去咖啡吧小坐喝喝咖啡,几乎每天也会去弹琴。咖啡飘香里孕育着科研的灵感。邱冠周也喜欢请他的学生们到咖啡吧,边品咖啡边聊天,大家畅所欲言。邱冠周还喜欢在这个咖啡吧里进行日常的会议交流、学术探讨。2011年9月,第19届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在中南大学召开,这也是这个国际性的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当时,邱冠周就和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生物冶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这咖啡厅里畅谈科学前沿的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邱冠周坦言,“技术创新必须用体制创新做保证,科技和体制创新必须有文化创新的滋润。”他希望建立一个机制,在这个机制里,从外部环境的层面来看,能为科研提供优美环境、便利的工作条件;在制度层面看,还能建立政策、行为规范和有效的评价体系;甚至从精神层面看,也能让科研人员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气。

邱冠周是很多矿业企业的“财神爷”。从他那里过手的钱很多,但在他看来,学校不是赚钱的地方,老师最重要的还是人品、道德、文章。“有些钱放到自己腰包也可以,如果那样的话,我就没有现在的成绩。”

所以,他几十年住着一套80多平米的旧房子,家里装饰也很简单,除了电器外,极少添置新家具,还保留着很久之前的木桌子、木凳子、木沙发。但这个住着小房子的教授,把数千万元捐建了生物冶金大楼和实验室,把一个企业送给他的一辆奔驰S600,转赠给学校拍卖,所得的209万元全部用于救助贫困师生。

当上了院士的邱冠周,还是每天走路上班,也会上街买菜,和以前一模一样。他说:“当上院士也还是要吃饭,还是要干活。高兴三碗饭,不高兴也是三碗饭。”

现在的邱冠周,除了忙于科研,空闲时喜欢听着音乐喝咖啡或品茶,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享受一种不一样的“慢生活”。这种慢,在邱冠周看来,不是懒惰、磨蹭,是一种沉淀,一种心态。“现在的人都太功利,巴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我看啊,走慢一点,走扎实一点,反而更容易出成绩。”邱冠周也很享受慢生活中“悟”的过程。他认为,一个人,“悟”与“不悟”是有很大差别的,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的爱好可以使人心静,人文对科学是一种滋养。多年后,他依然对人文学科情深意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邱冠周院士矢志不渝追求的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发展之梦,正在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正在成为13亿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是邱院士最好的愿景。

分享到: 更多
值班主任:彭程13530315454
在线客服咨询